李國毅 不想回家
陳志龍  2013-04-23    

人說演藝圈競爭激烈,是說吃這行飯靠的不只是後天努力,而是天生就得長對了臉,以及有時看來莫名其妙的運氣,少了其中一樣都不行。李國毅在2006年先拿到了進入演藝圈的門票,之後他也獲得幾次不錯的機會,但卻始終離一線男星的行列差了臨門一腳。他坦言在當兵之前,對演藝工作不夠積極,當兵是個轉捩點,讓他發現自己比別人幸運許多,讓他重新調整自己,退伍後以積極的姿態面對工作。

回家

「前一兩年很不舒服,就覺得自己不太適合,我自己的個性,在這個行業,太多不喜歡的,演員不只要演戲還有太多方面都要去圓滑跟適應,但就是當兵影響我很多。我在藝工隊裡面有接觸表演。學校跟兵役都結束了,對男生來說已經沒退路了,只能往前衝。」

除了天生的條件與後天的努力外,演藝圈成功與否機運也很重要。從2006年的電影《單車上路》開始,李國毅有過幾次上位的機會,但最終又似乎未能如願。這次他演出兩岸合拍的大戲《回家》,龐大的製作規格讓戲從開拍到播映都話題十足,對他當然又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機會。

「當初也是看到這個劇本,我跟仔仔一樣都是為了這部戲等了一年,從開始籌備到自己的準備,真的就是空了一年在等待這部戲,因為這部戲製作真的很大,大家看到劇本也都很期待這部戲,因為這是過去好多年來台灣不曾出現的題材跟規格。所以就一直等…… 我本來從那一陣子就一直在等待跟準備,看了好多國內外的電影關於政府交替、殖民時期的,還有台灣關於1940年代的書籍,練台語練日文就為了這個角色。」

《回家》是兩岸首部合拍的大型史詩電視劇,以 1945~1949年為背景,講述在二次大戰結束時,近十萬的台籍日軍徵兵要返家,在台灣的日僑日軍要被遣返日本,回家是劇中每個人心中最深的渴望。李國毅在劇中飾演的蘇台傑,是當時殖民時代下少數的台灣知識青年,李李仁跟周渝民分別演他的大哥二哥,被徵召到中國打仗。

「基本上我跟哥哥是兩條線。他們那邊是戰爭,我們這邊是講述我們台灣人在當時的生活。我們家是醫生世家,我書念得非常好,我是台北帝國大學的學生,是當年唯二的兩個台灣人念帝國大學,覺得自己有責任為這世界做點什麼事情,就很看不慣不公平的事,所以他這角色在台灣就有很多和日本人衝突,爭取台灣人應該有的權利的過程。」

除此之外,他又像是「蘇家」的一對眼睛,旁觀家裡人的關係糾葛,明的暗的,包括李李仁跟周渝民戰爭結束回到台灣後,與張鈞寧飾演的大嫂,三人之間情感上的錯縱關係,透過他的「觀察」將主要角色「串聯」起來。

而談起這次與李李仁、周渝民的合作經驗,李國毅也顯得非常興奮

「李仁哥就真的像一般印象中的是個好爸爸,對周圍的人都非常照顧,我們一起出去拍戲的時候,他都會說坐我的車吧,然後上車後他就會跟我閒聊,家庭、工作、感情什麼都很願意分享,真的很像一個大哥。」

「仔仔演這部戲就比較辛苦,暴瘦,因為經歷過戰場的人,我相信會變成這樣子。那在現場的時候不是很敢去打擾他,因為他可能會搬個椅子自己去面壁這樣。可是他現在變很活潑了,因為戲已經拍完,宣傳的時候也說他很開心。後來有時候我們會去上海市區玩,回來也會互相買禮物給對方。」



世界第一(麥方)

拍完回家後,李國毅高唱從軍樂,退伍後接拍了林正盛導演的《世界第一(麥方)》((麥方)音同胖,意指麵包,為新造字),是麵包師父吳寶春的自傳電影。他認真說道,當兵跟接拍這部新片對他的影響。

「這部戲是我退伍後的第一部戲。我覺得當兵對我影響好大,我當兵在藝工隊,我在劇團裡面遇到好多對表演比我熱情一百倍的一些科班出來的學生,但他們沒有機會,反過來檢討我自己,我機會很多,但我對表演的熱情實在是不及他們,我就一直檢討,後來退伍之後拍這部戲時就用了一種全新的態度在工作。所以如果問我最滿意的作品我會覺得是最近這一部。」

「我前幾年拍戲的時候,熱情一直少了那麼一點,所以這次拍完這部戲,包括《回家》也是,覺得拍的一點都不累,在現場十幾個小時一直維持在很亢奮的狀態下完全不會有疲態。」

他坦言這次演出《回家》,從周渝民身上學到許多。而《世界第一(麥方)》則真正讓他重新體會表演時那種純然的喜悅與成就感。

「我拍完《回家》也兩年了,自己從仔仔身上學到很多,關於對工作的專注。因為我以前是很容易分心的人,我跟仔仔一樣都是演了這部戲就會不下戲的人,就乾脆我這兩個月都維持在這個狀態裡面。那我可能之前做的不夠徹底,仔仔這次做得非常徹底。我發現這樣子在演戲的時候自己會更容易專心,表演出來的東西觀眾感受會更不一樣。」

「我拍世界第一胖,我每天學做麵包,覺得好累喔。然後覺得很徬徨很迷惘為什麼要搞得自己這麼累,直到後來開始每天要做七八十個麵包出來,我就開始發送給親戚朋友或劇組演員,然後送給他們之後,拖著疲累的身體開車回家後,開始收到他們的簡訊:『也太好吃了吧』、『你做的麵包也太厲害了吧』。我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原來我做這些事情只為了讓喜歡我的人愛我的人開心跟獲得他們的肯定,這對我來說就夠了。所以就從做麵包的契機,讓我找到對表演的熱情。那天之後,我每天去學做麵包都超開心的。那個熱情再轉回到表演上面,就覺得豁然開朗了。」

從當年誤打誤撞進入演藝圈到現在確定自己想在演藝圈佔有一席之地,李國毅選擇一個比較困難的方向。

「接下來希望可以演一些可以觀眾東西的戲,不想要再掩一些高富帥,偶像劇那些。當然這樣子的話會搞得自己有點辛苦,可能為了等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中間會有空檔、空檔,但是我就想演讓自己成長的東西,不想只是賺錢,演完有知名度。這可能也是我自己的盲點。」

看著李國毅認真說著這段話的表情,我腦海裡先浮現藍正龍的臉,我在想,有堅持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尤其在後浪隨時要把你滅頂的演藝圈內。或者適度的妥協或策略是否也是道德的。個案永遠提供參考,也許命運之神在每個人身上作用的力量不同。但不論未來如何,我想就用李國毅想透過《回家》跟年輕觀眾說的一段話作結:

「1945到1949這段時間是我們都沒有活過的年代,因為這一部戲我去了解那個年代,在那個年代完全是被推著往前走的,忘記害怕也忘記夢想,也沒辦法抱怨。那我們現在的人這麼幸福,還可以抱怨薪水太少,下雨很煩不想出門這種事,對比那個時代這種事真的是無謂的事,看完這部戲我真的是學會了珍惜,珍惜一切的機會,珍惜身邊的人事物,沒有人對你好是應該的,鎖有對你好的事情你都要把握,希望年輕的觀眾,就算歷史是一個很嚴肅、對你很遙遠的事情,但看完這部戲,你一定會對你的生命寬度再增加一點。」
http://magazine.n.yam.com/view/mkmnews.php/737178/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